6月8日14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梅雪芹教授在公司内部成都校区(东区)238教室开展了以“生态文明:从理念到人”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梅雪芹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引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是当代史的重要主题,同时引用齐世荣先生的名言“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试论当代人写当代史与后代人写前代史”展开了相关内容的讲解。梅雪芹教授向同学们讲到:生态文明的概念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教授伊林·费切尔先生于1978年在名为《人类生存的条件:论发展的辩证法》一文中最早提出的。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对“进步”的辩证认识、对技术及其支撑的工业文明批判和对新文明制度的指导,其本质是对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主义的批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外学界有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几乎同时且相对独立地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用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问题。同时,梅雪芹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第一位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叶谦吉先生对其的想法,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获利于自然,且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一直局限于思想界与学术圈内,鲜少引起外界关注。
紧接着,梅雪芹教授对同学们说道:“在我国,生态文明真正引发广泛的讨论与重视,是在2007年,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里。”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迄今为止,只有在中国“生态文明”概念才受到了普遍重视,也只有中国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基本国策”、“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环境保护到21世纪初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政府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梅雪芹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新的文明形态对比工业文明的新维度、生态和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调整。关于这个话题,梅雪芹教授作了深度的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们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相应地经历了恐惧与俯就、依赖与开发、征服与统治等阶段,正向着和谐共生演进。”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绝不能随心所欲。人类共同的愿景是以生态文明为基石的美丽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最后,梅雪芹教授告诉同学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导,成为一名绿色公民,超越小我,关注社会和自然公益,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与大家一起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要从大处着眼,以史为鉴,从我做起,进行推己及人、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校团委、学生会宣传中心:陈辰
责编:蒲虹宇
2021年6月8日